派博:既然上帝愿万人得救,为什么还有些人不能得救?
问题:
今天的问题来自听众Tim。“亲爱的派博牧师,感谢您的栏目。《提摩太前书》2:3-4说,上帝愿意所有人都得救。这是他渴望的方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得救了。这是不是意味着,上帝不会作他愿意作的事?或者,他没有能力作他愿意作的事?只能有这两种选择,对吗?”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不是的。因为圣经一次次告诉我们,上帝里面有两种心愿,或者说,两个旨意,而不是单一的意思。因此,说上帝不会作他愿意作的事,是不准确的。因为从反面来看,上帝选择作他不愿意作的事,这恰恰表明他在作他所愿意作的事。我们别着急判断说,上帝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三心二意,或者他总是矛盾重重。因为在上帝无限复杂的头脑与心灵中,他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意愿——多重的意愿、渴望与旨意。这些意愿彼此之间完全不冲突,每一种都能彰显出上帝某方面的性情,而这些性情彼此间也没有任何冲突。
◎圣经中上帝的旨意
我说,圣经不断提及上帝拥有多重的意愿或旨意。容我举例说明。例如,Tim提到的这节经文:《提摩太前书》2:4。保罗说,“他(上帝)愿意万人得救,并且充分认识真理”——“愿意”一词在这里的希腊文是thelei,意思是“意愿”或“渴望”。但上帝并没有拯救所有人。这到底是为何呢?
所有人都要面临这个疑难问题。这不只是某些派别才热衷思考的问题。所有基督徒都相信上帝的智慧、能力和良善,对吗?而但凡相信这些的人必定会说,答案是,上帝还有另外一个旨意——或者说,另外的渴望,另外的计划。这另外的计划和渴望要优先于他渴望万人得救。我想所有人都会认同这一点。
有一群人,就是所谓的阿米念主义者,他们认为,上帝更优先考虑的是我们的自由意志。或者说,我们最终的自我决定。上帝看重这个,胜过万人得救。所以,他渴望人能拥有自由意志,胜过他渴望万人得救。这是阿米念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而还有另一群人,就是所谓的加尔文主义者。他们认为,上帝更大的计划是荣耀他自己自由和主权的恩典。这个计划或者旨意,高过他愿意万人得救的计划。
我当然是认同第二种观念了。我认同的一个原因是《提摩太后书》2:25-26中的解释。
◎上帝渴望人悔改,同时没有赐予一些人悔改的心
在《提摩太后书》2:25-26中,保罗说,我们应该温柔劝勉罪人,“或许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认识真理”。这个词刚好也出现在《提摩太前书》2:4中。换言之,之所以说一些人相信,一些人不相信,这不是因为他们最终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真正的原因是,上帝给了其中一些人悔改的心,叫他们相信。而对另一些人,上帝没有赐下这个恩典。悔改是上帝主权恩典的礼物。
所以,上帝要万人得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不要万人得救。这一方面彰显出上帝的怜悯,而另一方面彰显的是他主权的智慧。他的恩典完全出于他自己的自由选择。关于这一点,我会用一个历史故事来类比。不过,先让我们举例说明,上帝如何拥有多重的旨意或心愿。
◎上帝禁令谋杀,但同时又命定这件事
先看一个例子。上帝说,“不可杀人”(出20:13)。他的旨意是,人不可谋害别人的性命。这是上帝的旨意。但《使徒行传》4:27-28中说,“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族人和以色列民”聚集在一起,同心要杀害耶稣。而他们的这个行为只是“行了你(上帝的)手和你旨意所预定要成就的一切”。上帝计划要他的儿子死于邪恶和有杀害之心的暴徒手中。我们的得救就在乎这件事。这是福音的核心。上帝对罪人的主权是福音的核心,而不只是个无关紧要的神学讨论。上帝要他儿子被杀害的意愿,优先于他禁令谋杀的意愿。
几百年来,神学生们都看见这两者的区别,也对它们分别冠以不同的名字。例如“诫命的旨意”(will of command)与“命定的旨意”(will of decree),或者“道德的旨意”(moral will)与“主权的旨意”(sovereign will)。
◎上帝禁止假见证,但同时却时错谬流行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上帝多重的旨意。“不可作假证供陷害你的邻舍。”(出20:16)上帝的旨意是要人说真话,不受误导,不思想错谬的事,也不欺骗其他人。但在《帖撒罗尼迦后书》2:10-12中,经文说:
“他们不领受爱真理的心,使他们得救。因此,上帝就使错谬的思想运行在他们当中,让他们相信虚谎,叫所有不信真理倒喜爱不义的人,都被定罪。”
他们“相信虚谎”。他们的语言是虚谎。他们的思想也是虚谎。保罗说,上帝使错谬的思想在他们中间运行,这是为惩罚他们。在这些人身上,上帝要人相信真理和说真话的旨意要居次位了。因为这里,上帝首先的旨意是要使虚谎在这些人身上运行,以致他们越发活在虚谎当中。
◎上帝看顾恶人,也摧毁他们
再看一个例子。在《以西结书》33:11,上帝说“我绝不喜悦恶人死亡,却喜悦恶人离开他所行的,得以存活。”但在圣经中,上帝往往会取走恶人的性命。《以赛亚书》11:4:“(上帝)以口中的杖击打世界,以嘴里的气杀死恶人。”他不喜悦恶人死亡。也就是说,他不愿意这样的事发生。然而,他却亲手结束恶人的生命。“我使人死,也使人活;我打伤,我也医治;没有人可以从我的手里抢救出去。”(申32:39)
◎上帝降灾,但却不是“出于本心”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上帝的双重旨意。这个例子或许最能让我们瞥见上帝的内心。至少,我发现,对我还有很多人来说,《耶利米哀歌》3:32-33能形象表达上帝的本性以及他的旨意。经文说,“他虽然使人忧愁”——上帝确实可能使人忧愁——“却必照着他丰盛的慈爱施怜悯,因为他心里本不是要人受苦,或是要世人愁苦”。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呢?他确实降下灾害,但他“心里本不是”要如此。你大概能看出,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说,圣经一遍遍告诉我们,上帝的心思意念是复杂的。他愿意一件事,同时可能又意愿这件事不发生。这当然不是因为外力的胁迫(对我们人来说,往往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把刀架在上帝脖子上。上帝决策的智慧和道德处境,全部都来自上帝自己。
◎华盛顿的例子
下面是我刚说要举的一个历史实例。这个故事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白上帝的旨意。这个故事记录在《乔治·华盛顿的一生》(The 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作者是最高法院大法官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马歇尔说,当时有某个名为 Andréd 少校因为通敌,而使刚成立的美国共和国陷入危机。华盛顿签署了他的死刑令。他就要被处以极刑。马歇尔在他的传记中这样记录:“或许,在大统帅一生中,这是他第一次如此不情愿,却因为职责和本分而选择服从严格的法规”。显然,在华盛顿心里有两个意愿:怜悯和公义。曾有人这样评论华盛顿的决定:
“华盛顿决定签署 André的死刑令,这并非因为他的怜悯少得可怜,或者他只是假装好人。真正的原因是,在理性的判断下,有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必须居于他的怜悯之上……出于智慧、本分、爱国和道义。”
随后,他又补充说,“怜悯必定是真的,但这怜悯却因为更高的动机而受到约束”。华盛顿握有大权可以释放这个犯人。但他的智慧和公义感告诉他,他不能这么做。
与之类似,我也可以说,上帝没有让所有人得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里面没有怜悯。这怜悯是真实的。上帝愿意万人得救的心是真实的。上帝里面有双重旨意,这显明上帝深层复杂本性中的不同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真实的。用我们的经验来理解,我们可能觉得这是矛盾和不和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匆忙觉得,对上帝来说,他的怜悯与他公义的愤怒也是矛盾的。这些本性对上帝而言是完全和谐的。他把两者都启示给我们,是为让我们稍许了解他到底是怎样一位上帝。
来源:本文选自渴慕神网站的派博问答栏目,由陈晨姐妹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