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博:如何走出无法释怀的悲痛与罪疚感?
问题:
几千人写邮件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生命中最深的悲怆。抱歉的是我们很难做到一一回复,尽管我希望我们能做到。在这里回复一位听众,一位心碎的女士的来信。
“派博牧师,我需要你的帮助。悲剧发生在2007年,我倒车时竟不小心碾死了我当时一岁半的小孙子。我悲痛欲绝直到如今。那一天完全改变了我。我之前曾是主日学的总负责人,也是主日学老师。悲剧发生后我不再侍奉了。十三年后的今天,我开车还是忍不住会哭。我对孙子怀有的罪疚感比不侍奉神所带来的罪疚感更强烈。人们说我应该开心起来,因为他已经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人们还说神提早挽回了他即将败坏的人生——因为神预知我孙子会步入歧途。那你怎么看呢?我怎样才能重拾快乐,重新侍奉神,且不因孙子离世而失掉平安?我已沉痛多年,你可以帮助我吗?”
约翰·派博牧师的回答:
十三年了,到了这个时候,我能否帮得上忙,要看圣灵是否乐意依我所说的去行神迹——一直在动工的神迹——而我凭自己实在是无法行的。接下来我即将说的话是我为之祷告过的,是本着这样的盼望而说出口的:希望神藉这些话触摸你,且透过这些话动奇妙的工,成就单凭这言语及其意思本身无法达成的神迹。
经历重重艰险
我想和这位听众一起思量《圣经》中的三处内容;在此之前,请容我先谈谈《罗马书》8章28节。
《罗马书》第8章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 8:28)。跳过几节经文,会读到:“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你还可以加上一句“是车碾自己的孙子吗”。)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罗马书 8:35-36)
保罗列出神的子民所遭受的一系列可怕经历后,又说:“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罗马书 8:37)。并非是“取代这一切的事”,而是“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有一点极其关键,就是当我们引用《罗马书》8章28节时应该意识到:这节经文并没有应许基督徒会幸免于困苦、饥饿、赤身露体、危险,但它要我们在这些艰难中与基督不分离。
现在澄清了这点,我们就必须牢记:《罗马书》8章28节并不是叫我们脱离患难的应许,乃是应许使我们在患难中远离迷惑、不信和毁灭,而且神许诺通过这些患难使属天的好处在适当的时候成就在我们身上。
在艰难中继续前行的三个建议
现在,我希望这位经历着十三年伤痛并延续至今的朋友,能考虑以下三个建议。
1、与悲痛共生
在保罗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耶稣突然向他显现,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使徒行传 9:4)。起初,保罗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逼迫已复活升天的宇宙之主——耶稣?我都还未相信你真的存在呢!路加在前三节经文叙述过保罗对门徒的迫害,《使徒行传》9章1节记载:“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 。有两个词非常突出:“凶杀”和“仍然”。
我和诺埃尔(派博牧师的妻子)昨晚在家庭敬拜中刚好读到《使徒行传》26章10节,保罗自述对基督徒的杀害,用复数形式表明使多人致死。我之前从未留意那里用了复数;而《使徒行传》第9章说保罗仍然口吐凶杀的话,也就是说保罗得承认:“我参与了杀害司提反的行动,我在往大马士革的路上仍想杀害更多基督徒。”
保罗是一个杀害基督徒的人。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耶稣让他知道他不仅是杀害基督徒的杀手,还是杀害基督的杀手。“你逼迫我——耶稣。你伤害我的跟随者就是伤害我;你囚禁他们就是囚禁我;你杀害他们就是杀害我。”
从《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和《哥林多前书》15章9节可以看出保罗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过往所行的恶。作为杀害基督徒和基督的杀手的往事仍然不停地使他心感刺痛和惊惧。他并不想杀害基督,但他确实曾定意杀害基督徒。他在一生将尽之时写了《提摩太前书》,信中表达仍然感觉自己是个“罪魁”;他如此自称的原因可以在《哥林多前书》15章9节找到,即他从前逼迫和杀害基督徒并由此逼迫和杀害主。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车碾了自己的孙子就像故意杀害了基督徒或无意间杀害了基督。我想说的是:保罗以前做过的事如此恐怖,他实在无法不时时地想起,他从未释怀,他始终想着过去的罪行及后果,其余生始终因此受情感上的煎熬。
所以,我建议不要指望通过遗忘或轻看那可怕的过去来找出路,而是效法保罗那超越人本性的应对方式,即与悲痛和曾犯下的错误共存,不让这一切使你的侍奉停止,反而会神奇却痛苦地——甚至美妙地——深化你的侍奉。读一读《提摩太前书》1章15节的上下文,深思一下这个可能性吧。这是我在《圣经》中看到的第一点。
2、在忍耐中携残缺前行
第二点承接第一点而来:可能主在召唤你不要把这个悲剧及其后果看作一个需要被医治的伤口,而是看作一种需忍耐的残缺。有些残缺是身体上的:如雅各与神摔跤,神使他大腿窝脱臼,他在余生里的跛行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提醒,提醒他曾与神相遇(创世记32:24-25)。
有一些残缺则是心理上、情感上和灵性上的。倘若你愿意换个视角来看这个经历,或许就有突破。不用试图摆脱心痛、懊悔和历历在目的可怕记忆——也不用再努力甩掉这一切——而是承认那心痛、懊悔和记忆仍挥之不去,它们的存留虽曾使你停止侍奉,却可奇迹般地转化为使你的侍奉更深入、更温柔、更有能力的原因。
想想你所知道的那些带着严重的残缺在颂扬基督的人。我们基本都能想到一个、两个、三个这样的例子。或许他们的残缺也是粗心之过。然而凭着神奇妙的、至高的恩典,那可摧毁余生的残缺竟使他们沐浴恩典,鼓励着他们舍己地侍奉,在软弱中彰显神的大能。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换个思路看悲剧。
3、拥抱心碎后的喜乐
现在谈最后一点,某程度上也是前面两点的延伸。经历了这样一场难以言说的灾难之后,在侍奉上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一种深深的感觉:如果自己在侍奉中得到快乐满足,自己就会在这快乐满足中轻忽了孙子的死,就会在这喜乐中轻视了当日的可怕过错和对家庭造成的巨大损失。这种感觉萦绕不散,使你不敢重归正常生活,除非你愿意换种心情来面对内心的重担。
我想告诉你:你已走过的十三年已证明这件事是无法被淡忘的。十三年的悲痛和侍奉的停止都在提醒你生命里有这块甩不掉的残缺。你永远都不会为此雀跃,不会拿它开玩笑,也不会对之麻木。你永远都不可能冷漠面对那触目惊心的灾难时刻及其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可能的,真的不可能。
那哀痛和损失是不治之症;它们就像在你身上截了肢:你在余生里将跛行,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行走了。我更想告诉你,那跛行却在侍奉中显出神奇的大能,别人会发现你身上有某种喜乐、某种盼望和某种平安,是只有喝过你所喝的苦杯的人才会拥有的。你所体会的是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喜乐、盼望和平安。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6章10节论侍奉时说“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包含着这层意思,即保罗一直记得自己曾是杀害基督的人,正如我们从某个角度而言也确实都是杀害基督的人?
不管保罗为何忧愁(以及他有多少原因值得忧愁),最重要的是他得着了奇妙的恩典,使悲伤沉痛的历史从一种阻断侍奉的记忆变成一种深化侍奉的力量,还带着这个了不起的男人独有的喜乐——不是肤浅的喜乐,而是只有罪魁靠着神的恩典才能体验到的喜乐。
我为你祷告,希望你也能经历这恩典的奇妙。